您好,欢迎您来到在线捐赠平台。 客户服务 登录 注册 去往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官网

项目推荐

30年的坚守,他让这所村小从无到有,400多个孩子的爸妈都因他回了家……

在我们未知的远方,有这样一群孩子,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,自己却留在了农村家里,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。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:留守儿童。近年来留守儿童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有目共睹。


而在贵州,有一所学校在留守儿童问题上显得格外“耀眼”——克沟小学,400多个学生里,却没有一个留守儿童。


克沟小学,位于贵州威宁龙场镇 。

“我们学校去年留守儿童还不少,今年一个都没有了,80%的孩子有一方家长在家,20%的是双方家长都在家!”克沟小学涂校长说道。


克沟小学跟威宁的任何一所小学没有半点不一样。而之所以在留守儿童问题方面比其他小学有更好的表现,与这位涂校长的努力密不可分。


涂校长和他的学生们


留守儿童不是一个班的事,是全校老师的事!”


走进克沟小学,正逢秋雨淅淅沥沥,孩子们正在进行大课间活动。



教室同样破旧,操场篮板仍是旧的还没来得及更换新的阳光操场设备,一下雨孩子们就与满地黄泥打滚作伴,顾不得身上的干净……要说克沟小学学生跟其他学校的唯一不同的就是,他们每天回家都能见到爸妈!



今年以前,克沟小学也有几十上百个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,相比之下他们经济条件更好一些,往往几年下来能在村里盖新房子,能每年给孩子带更多礼物,如此即使常年不在家陪伴孩子,家长也并未觉得是什么大问题。


让父母因“陪伴孩子”而取代外出挣钱,更是想都没想过的事。可涂校长对这样的风气,却坚决反对。


这些年,涂校长一直身体力行,在大山深处,经历了对家长们“解放思想”的艰难过程。



首先是下死命令,要求家长们必须在家。涂校长要求至少有一方家长必须在家,配合老师来管理学生,孩子才能认真的学习。


家长们必然有不听话的。怎么办?下一步是挨家挨户走访。


“家长不在家的,我先让班主任走访,告诉家长‘你现在每年哪怕挣几万,几年几十万,但你孩子的成长就这几年,过了就再也没有了,是几十万也补不回来的!’,家长还不听,我就和班主任一起去,甚至全校老师都去。每一个留守儿童都不是一个班级的事,是整个学校的事!”涂校长斩钉截铁。


几年下来,不知道跋涉了多少山路,嘴皮子磨破了多少遍,但只要能劝回一个家长,涂校长就觉得一切都值了!



劝回来就完了吗?并不。即便家长回家了,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对于本身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村家长们,要做好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。涂校长会和老师们要求家长们来学校,让他们跟老师学习怎么管理和监督自己的孩子。


“一定要让家长知道,他们在家对孩子很重要,而不是没用的、浪费的。”


走访家长,减少留守儿童,所有学校都在不懈努力。为什么克沟小学能那么快把全校家长都劝回家?涂校长笑称:“家长们都比较听我的话。”


15岁起租农户的房子上课,他是大山深处的“独行侠”


涂校长从15岁就已经在“克沟小学”教书,可现在的克沟小学是07年才建起来的。07年之前,所谓的学校,只是以涂校长独自一人租用农户的房子给学生上课的形式存在。


1986年,15岁的涂校长初中刚毕业,深感克沟村的孩子不能没有自己的小学,于是一人先在农户的房子里给村里愿意学习的孩子上课。当地农户的房子全是瓦房,没有窗户也没电,只能每个学生收一点钱来补贴房租和自己的收入。一直到07年,这样“独行侠”般的“教学”一坚持就是20年。



“所以现在80%的家长都是我的学生,都比较听我的话,嘿嘿!”涂校长黝黑朴实的面庞,也透露着一丝得意的笑。


若问这二十多年涂校长是如何过来的,千言万语汇成了涂校长那句话:“我们学校以前是个‘孤儿‘,现在慢慢成长起来了”。可以说没有涂校长,就没有克沟小学,也不会有几百个孩子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。


涂校长说起往事以及学校的现状,自始至终都带着一股乐观平和,眼神里透露着朴实而执着的坚持,他说,农村的孩子对物质要求不高,不娇气好养活,但他们一定不能没书读。


涂校长说

学校的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亲生孩子

这里的每个孩子都很认真

早上来了就进教室读书

不淘气不惹事

自己很放心


让自己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顺利的接受教育

让每个孩子能健康的度过童年

拥有父母的陪伴

是他最大的使命

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坚持

从“独行侠”到一个学校的力量

是“校长”这两个字最有力量的注解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 邮编:100191

咨询热线:010-62655199 投诉热线:010-62657336 总机:010-82872688 传真:010-62526268

客服邮箱:fuwu@fupin.org.cn 网址:www.yuejuan.org.cn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保留所有权利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859号

京ICP备11037836号-10